清晨的薄霧籠罩著閩江口北岸的亭江鎮英嶼村,村民在樹蔭下悠閑交談,左鄰右舍既是閑聊搭子,又是穿梭于巷弄間回應著民生需求的網格員,村門口的小學傳來朗朗書聲,帶來“希望之音”。
二十余年間,英嶼村這個曾以漁業為生的傳統村落,在黨建引領下實現華麗轉身,如今村財年收入近300萬,榮膺 “全國文明村鎮”稱號,其秘訣在于深化新時代“堡壘工程”、以“紅心”為紐帶,凝聚僑心、民心,走出了一條產業造血與鄉風育人并進的振興之路。
黨建引領產業造血
從“漁村”到“百萬村財”的破局之路
英嶼村的蛻變,始于黨支部“敢破局、會經營”的魄力。2002年,當八百多萬元征地補償款到賬時,面對“分光吃凈”的聲音,村黨支部果斷提出“建廠房、興產業”的長遠規劃。“黨員干部一戶戶去和大家溝通。”英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郭東回憶道,當時的他還是一個青年干部,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收入,英嶼村黨支部沒有短視,下定決心要利用村子的區位優勢投資產業園,為村莊帶來長遠收益。
亭江鎮五個村莊聯合建成的“長盈工業園”投用之后,英嶼村憑借8900平方米的廠房,村財收入從十幾萬躍升至百萬級。這一決策不僅彰顯了黨支部的戰略眼光,更凝聚了村民共謀發展的共識。嘗到甜頭后,村里又陸續建成英輝公寓,改造舊村委辦公樓用于出租。
英嶼村黨支部“敢破局、會經營”的風格也讓英嶼村吸引了更多新鮮“血液”。“老干部帶新干部,他們尊重我們的想法,總能讓想法落地生根。”英嶼村團支書翁志鴻是來到英嶼村的第一批90后青年干部,在如今,村委干部中已有七成是90后、00后的年輕干部。他們在老干部曾經的敢闖敢試中看見榜樣的力量,持續以“黨建強—產業興—百姓富”為路徑,他們在激活發展動能、優化產業管理上集思廣益、敢想敢干,從英輝公寓新增的智能監控,到便民充電站的定時定點管理,眾多想法都實實在在地落地為民生項目。
這片土地上,黨旗始終飄揚在振興前線,村民的富足與愜意,正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。如今,英嶼村村財收入已連續十三年超百萬,近年來更是逼近三百萬,發展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:60歲以上村民領退休金,全民醫保全額報銷,年終福利覆蓋全年齡段,從嬰兒到耄耋老者皆享其利。
黨建鑄魂鄉風育人
教育為根,網格為脈的文明實踐
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躍升,更是文明的重塑。在英嶼村的蜿蜒巷道里,“黨建+”模式編織出鄉風文明的經緯。黨支部深諳“教育是希望之根”,當馬尾區計劃合并亭江鎮四所小學時,英嶼村毅然讓出26畝“黃金地塊”吸引新校落地。2014年,亭江第二中心小學在此拔地而起,朗朗書聲成為吸附人氣的磁石——工廠車間多了年輕父母的身影,村巷深處添了孩童的嬉鬧。過去,海外游子集資托舉起一方校園;現在,村小學子悄然成了吸引經濟的磁石,英嶼村世代重教的傳統,在黨支部的接續引領下,實現了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育人循環。
鄉情聯結的另一紐帶,是黨支部打造的“2+7+21”網格治理體系。在僑鄉里,留守老人對電子產品總帶些陌生。英嶼村黨支部便將全村劃分為大、中、小三級網格,黨員與村民代表化身網格員,織就民生保障網。海外華僑郭航的故事便是鮮活例證:母親摔倒家中,其通過監控發現險情后,網格員十分鐘內上門協助,衛生所人員隨即趕到。這一模式不僅化解了留守群體的困境,更將民生訴求轉化為治理效能。“最快的時候,我們村干部十分鐘內就能收到消息。”翁志鴻說道,民情民意收集、人居環境整治、矛盾糾紛調解等都通過網格體系實現管理。
曾幾何時,英嶼村村民與共建單位仿若永不相交的平行線,如今,在黨建引領下如百川歸海般凝聚:村黨支部與亭江第二中心小學結下“紅色教育共同體”的盟約,帶學生踏上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特勤執法支隊的執法船,在一堂堂“大思政課”親身觸摸到深藍的心跳。農商銀行亭江支行等共建單位在拗九節的粥香、端午的粽葉中踐行志愿者精神。“退休老干部”“退伍老兵”“省勞模”“省先進工作者”以故事為筆,在孩子們心中勾勒出榜樣的輪廓。
從“漁舟唱晚”到“紅心引路”,在“英積長空、嶼鄰相伴”的黨建品牌下,推動新時代“堡壘工程”提質增效,英嶼村既以產業破局實現經濟造血,又以教育鑄魂培育文明根基,它的蛻變印證了黨建引領終將繪就 “產業興、鄉風美、百姓富”的美麗畫卷。(通訊員 卓林 江超云)
責任編輯:趙睿
- 福州馬尾英嶼村:“全國文明村”這樣煉成2018-05-21
- 最新資訊頻道 頻道推薦
-
紅心聚僑繪振興:英嶼村的蛻變之路2025-07-07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- 一周熱點新聞

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