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南網6月9日報道(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林云景 林慧彬)“‘強村帶弱村’行動為我們找了下黃社區這門‘富親戚’。飛地停車場、村社直供等項目馬上就要啟動了,相信村里的發展會越來越好。”7日,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霞山村黨支部書記傅國忠說。
今年,城廂區部署開展強村帶弱村黨組織結對共建行動,在全區范圍內精選10對村(社區)跨鎮街結對,由年集體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強村幫帶無產業支撐的弱村,實行黨建聯抓、資源聯享、項目聯建、治理聯推。
組織聯建 協同作戰
“借力筱塘市場的平臺優勢,為利車村的枇杷產品開拓線上線下多元化銷售渠道,推動果農增收致富。”近日,在常太鎮利車村與鳳凰山街道筱塘社區結對共建聯席會上,該村黨支部書記林永城滿懷信心地暢談合作前景。
常太鎮地處城廂區西北部山區,由于交通閉塞、人口外流等,不少鄉村發展滯后。此次,該鎮霞山村、利車村、馬院村等6個村被列為幫帶對象。而筱塘社區地處莆田中心城區,作為區域標桿農貿市場的筱塘市場地理位置優越、輻射范圍廣,擁有龐大的商戶資源和成熟的銷售網絡。這次聯手,讓林永城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。
常太鎮黨委書記沈海霞說,該鎮基層黨組織帶動發展能力不強的問題客觀存在,通過“強村帶弱村”行動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,引導各村跳出各自為政、分散發展的傳統思維,激活村集體“造血”功能。
采訪中記者發現,“強村帶弱村”行動并非簡單“掛牌子”“湊班子”,而是真正從組織、人才、機制等方面入手抓統籌,是協同作戰的系統工程。
以組織之力聚發展之勢。根據結對共建行動方案部署,城廂區推動10對強村帶弱村黨組織結對共建,由強村作為聯建主村,牽頭制定聯席議事、聯辦黨日、黨課聯講等共建計劃。推行強村與弱村黨組織書記雙向掛職副書記機制,通過實踐幫帶,提升弱村黨員干部的鄉村治理和產業帶動能力,并輔以“月調度、季拉練”聯動舉措,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能。
資源共享 產業共興
陽光灑在靈川鎮硋灶村知青農場斑駁的墻面上,一場關于“光”與“養”的振興變革正在這里醞釀。該農場面積1300多平方米,土地性質為設施農用地,長期以來受限于集體經濟薄弱、資金匱乏,這座農場一直閑置著。
今年,硋灶村與霞林街道坂頭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后,盤活利用知青農場一事迎來了新進展。硋灶村黨支部書記林杰介紹,硋灶村與坂頭社區將合力在這里落地一座智能化禽類養殖場,采用雙層結構框架,棚頂安裝光伏發電設施,棚內發展科學養殖,打造‘棚頂發電、棚內養殖’的立體種養模式,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30多萬元收入。目前,項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。
在華亭鎮后楓村,位于木蘭大道后楓段旁的3畝閑置邊角地,將引入結對共建的霞林街道頂墩社區的資金,打造標準廠房。昔日的閑置地有望變身“致富園”。
針對弱村產業短板,城廂區打出項目聯建“組合拳”:鼓勵強村將成熟穩定的集體經濟項目向弱村開放,吸納弱村以資金入股方式參與經營;支持探索結對共建村聯合經營,推行“強村資本+弱村土地”共建產業園、“強村技術+弱村勞力”建立代工基地等合作形式;支持地域相鄰、資源相近、產業相似的強弱村跨域聯動,購置優質資產,通過承包、出租等形式,實現資源共享、抱團發展。
目前,城廂區10個弱村均已實現至少1個共建項目落地,預計年內基本都可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或有產業支撐。
治理聯推 多元共治
社會治理是共富之基。強村如何發揮優勢,幫助健全弱村治理體系?
華亭鎮前柳村村民陳某與鄰居邱某因為出行通道問題產生矛盾,雙方爭執不下,村委會多次調解無果。華亭社區黨支部書記鄭曉琳獲悉后,主動介紹社區“厝邊居”調解小院調解員介入協調,這起鄰里糾紛很快便化解了。
華亭社區利用社區內的九思法治書屋設置“厝邊居”調解小院,邀請律師、教師、鄉賢等作為調解力量,全方位參與矛盾糾紛調處。4月底,華亭鎮在此基礎上升級打造“華亭人 一家人”茶話室,構建“專業支撐+公益助力+常態駐點+動態輪值”的調解服務模式,切實將問題解決在基層、矛盾化解在源頭。
茶話室邀請阿豹民間調解室團隊定期駐點,帶領輪班村居調解員開展跨村交叉調解,以實際案例展開現場教學,提升村居調解員的調解能力。茶話室啟用以來,已成功調處10多件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積案。“跨村交叉調解構建起多元共調圈,更容易取得雙方當事人的信任。”華亭社區調解主任楊軍說。
在“強村帶弱村”行動中,城廂區探索治理聯推模式。發揮強村律法資源優勢,與弱村聯合組建“群英斷事會”等調解平臺,建立“逐月一聯席、季度一小結、半年一盤點、每年一總結”的調解機制,及時發現和解決各類矛盾糾紛問題。同時,探索服務事項跨村聯辦,配備“跑腿專員”解決老年人辦事難題;組建各類志愿服務隊伍,引導黨員開展“月行一善”活動;推動開展各類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,營造和諧鄰里氛圍。
從“各掃門前雪”到“共下一盤棋”,城廂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,將持續推進強村帶弱村黨組織結對共建行動,更好地實現資源整合、優勢互補,延長產業鏈、培育新動能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。
責任編輯:趙睿
- 福建省省長趙龍在泉州市、莆田市調研2025-06-07
- 一罐啤酒背后的產業鏈2025-06-06
- 莆田市:讓技能人才“對號入座”2025-06-03
- 莆田:旱地種旱稻 豐產有良方2025-05-29
- 傳承海商文化 莆田涵江復原打造清代大福船2025-05-28
- 周祖翼在莆田調研2025-05-22
- 莆田城廂區華亭鎮:“一杯茶”里的和諧密碼2025-05-21
- 莆田市:為弱者助力 讓民心更暖2025-05-20
- 全省首張數字鄉村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落地莆田涵江2025-05-19
- 中國少有、世界不多!探訪天然良港蝶變!全國廣電融媒體總編記者福建采訪行活動走進湄洲灣港2025-05-10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